第48期

 

第48期《食家》經已面市!

主編的話

 碗碟里的文化

一位來自四川烹飪學院的廚師朋友來馬作客10天。玩了不少地方,吃了不少食物,唱了不少K。臨別送我一首詩:

問君歸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漲秋池,何當共剪西窗燭,卻話巴山夜雨時

大意是:你問我幾時再見的那一刻,巴山的秋池正在漲潮,我說,下次何時和你一起點燭夜談時,我倆可要談談秋池漲潮的情景。

很美的一首詩,是詩的文化。

 

詩的作者李商隱,文才橫溢。現代人口頭常掛着的一些名句如:嫦娥應悔偷靈藥,碧海青天夜夜心;身無彩鳳雙飛翼,心有靈犀一點通;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燭成灰淚始乾;神女生涯原是夢,小姑居處本無郎等等等,都采摘自他的詩里行間。可惜他所處時代正值唐朝開始中落時,皇帝沒有魄力,大臣致力黨爭。於是他在國事政治上沒有留下可歌的功績,只是留下大量可泣的詩篇。

很無奈的現實,這是歷史的文化。

 

詩里的“巴山”在四川的東部,海拔500公尺的四川盆地。北部是在古裝片里常常提到的秦嶺、終南山、長安城。往西去是民謠里常唱到的嘉陵江及大馬人不陌生,不是人住是神仙住的九寨溝。南面是三國演義里劉備被困的白帝城,神州有名的長江三峽(瞿塘峽、巫峽、西陵峽)都集中在此處。

一座不很有名的大巴山,縈繞着麗色江山萬里長的美景如畫,這是地理文化的魅力。

 

有了詩詞,加了韻律,配上人聲在宮商角徵羽,五音十二律里徜徉迴盪,是一種陶醉。比如,60年代流行的黃梅調,將它的曲子譜上任何一首七絕七律都可以朗朗上口。已故鄧麗君把水調歌頭唱得街知巷聞。雖然很多人都忘了把“明月幾時有”寫得那么傳神的蘇東坡,但,這就是文化。原作者蘇東坡倒是很少人提及。

這是另一種傳承文化:音樂。

 

大巴山在四川,蘇東坡是四川人,或者有一些人還搞不清楚四川在中國的那一個方向。但川菜倒是無人不曉。四川號稱天府之國。水稻在全中國位居前首;菜籽油我們也時有所聞;藥材如川貝,川芎,麝香,蟲草特別豐產;名酒五糧液家傳戶曉;還有那鬼佬番佬都叫好的回鍋肉、宮保雞丁、麻婆豆腐、燈影牛肉、麻辣火鍋更是馳名中外,無人不曉。

這是飲食文化。

 

本文信手寫來,可見文化的涵意多么瑣碎雜煩。一首詩可以引伸出如此空闊無邊的話題。而飲食文化里面又可分典故流傳、營養健康、材料分科。菜系類別等等。今期我們將約70道名菜歸納成9大類,分別訪問菜肴作者精確凿見,每類前面以一篇資訊似的報告,和大家一起研究。

 

有意見,來信來電來訪,只要可以共同勉進的意見。我們一起談,談飲食文化及其他。

訂閱表格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